-->
氣象成就
冬奧健兒飛馳冰雪、驚艷世界,彩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現場上空劃過,“十四運”賽場火炬歡騰而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全面提升,為重大活動順利舉行保駕護航,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傾部門之力全國“一盤棋”推進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顒颖U现?,中國氣象局提前進入氣象服務保障特別工作狀態,各部門各業務單位持續開展加密觀測、專題會商、滾動預報、跟進服務、技術支持……以非常之舉,全力以赴做好服務保障。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顒优e行的半年前,氣象部門歸納細化出7類氣象風險,重點關注氣溫、風速風向、濕度、能見度及白天體感溫度、夜間風力影響等。24名優秀首席氣象專家組成國慶專班,提前一個多月駐場北京市氣象局,高頻次加密天氣會商。前線指揮部與派駐各指揮部現場氣象服務團隊實時聯動,確保針對性氣象服務貫穿全流程。
聚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從2016年7月,冬奧氣象服務領導小組成立,到次年6月,舉全部門之力成立冬奧氣象中心,選派氣象骨干入駐北京冬奧組委設立的氣象辦公室,再到2020年10月,組建北京冬奧會氣象服務協調小組,在跨區域、跨部門的氣象保障服務力量得以統籌的同時,全國上下形成“一盤棋”——國家級業務單位,山西、內蒙古等地氣象部門紛紛出臺工作方案,成立工作專班或專家小組,匯聚科技、人才資源,以制度為紐帶擰成一股繩,為辦成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貢獻氣象力量。
201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圖為氣象應急指揮車在活動現場 范雪波攝影
9月4日,雷雨來襲,根據預報,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相關工作人員現場加固戶外臨時搭建物,采取防風、防雷、防雨各項措施?;顒影踩\行的背后,是氣象部門分區域、分階段的全程保障。
在今年服貿會的氣象保障中,北京市氣象局專門成立氣象服務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氣候分析服務、氣象預報服務、城市運行保障等8個工作組,并派出決策氣象服務首席預報員進駐“前方”現場,與“后方”氣象預報服務工作組加強聯動。
深入了解重大活動舉辦的差異化需求,制定全局性氣象保障服務方案,成立氣象保障組,提交氣候背景分析及氣象風險評估報告,進入特別工作狀態,開展現場應急服務……把氣象服務融入到活動的每個環節,已成為近年來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的規定動作。
上海氣象部門圍繞進博會氣象保障工作,建立了一個扁平化的組織架構、一套完備的服務預案、一套掛圖作戰的工作機制、一套高效的指揮管理系統,制定了一張全面的產品清單,開展了一系列應急演練,保障大會順利舉行。
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不單是舉辦城市或舉辦省份的事,也是整個氣象部門的大事。一項重大的賽事舉行,全國各級各地氣象部門往往是勁兒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將優秀的人才、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送往舉辦地,打造出一支支成功保障重大活動的氣象服務團隊。
科技賦能 應用現代化建設成果
6月5日10時44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三名宇航員飛赴蒼穹。在這背后,有一雙來自太空的“氣象眼睛”在持續守望。風云氣象衛星提供的監測數據,助力精準研判各關鍵節點的氣象條件,鎖定發射“時間窗”,守護航天夢。
從擁有“北京藍”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到經受住臺風考驗的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以及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再到每一次航天發射,集中彰顯大國風采的每一項重大活動,都是向國內外展示中國氣象高質量發展的窗口和平臺,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的廣泛應用,在其中更顯科技光芒。
歷經數年攻關,氣象部門以冬奧賽場為核心,用441套現代立體探測設施“編織”出一張“復雜山地+超大城市”一體、三維、秒級、多要素的冬奧氣象綜合精密監測網;形成冬奧高精度氣象預報系統“睿圖-睿思”,實現冬奧山地賽場的0至10天“百米級”網格氣象預報,其中0至24小時預報更新頻率做到了10分鐘一次。而在萬里之外,風云氣象衛星緊盯賽場天氣變化,掃描到的數據形成監測實時產品和精細的云圖信息,集成在冬奧衛星天氣服務平臺(SWAP-OWG),為預報員提供交互式、高時空分辨率的監測服務。
2022年1月31日,氣象預報員在首鋼大跳臺賽道起跳點測風。北京市氣象局供圖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顒又H,在京津冀三地174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8部天氣雷達加密觀測的基礎上,更有風廓線雷達、毫米波云雷達、微波輻射計等先進設備與技術加持,探空氣球每天三次裝載著無線電探空儀飛上高空,將溫度、壓力、濕度和風力等數據源源不斷傳回,不放過天氣系統的每一寸變化。
在今年“巔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中,氣象部門在珠峰大本營利用無線電探空系統探測地面到兩萬米高空的溫度、濕度和氣壓變化,利用激光測風雷達實時監測地面到珠峰頂高度處的風向和風速,利用微波輻射計測量地面到1萬米高空的大氣垂直溫度、濕度廓線,讓不同高度的準確預報盡在掌握。
持續應用 創新成果普惠民生
每個經受住重大考驗的工作經驗和科技成果都值得傳承。在2019年北京世園會氣象工作總結會議上,中國氣象局要求總結應用經驗成果,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和重大活動保障能力,做好生態氣象展區亮點展項的可持續利用。
氣象部門將重大活動保障服務作為檢驗和提升氣象服務能力的重要契機,在拓展氣象服務范圍的同時,將最新服務研究成果應用到日常公眾氣象服務中,對大城市安全運行、極端天氣應對、生態文明建設等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承擔“巔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氣象保障任務的“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影響分隊”隊員與部分科考隊員合影。
圍繞為重大活動、賽事舉辦等提供防暑防曬決策依據,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集智攻關研發逐小時精細體感溫度預報,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將主觀格點預報產品輸出的氣象要素轉化為客觀預報產品,讓預報結果更接近人體真實感受,實現夏季向公眾提供舒適度指數、悶熱指數、中暑指數,冬季提供風寒指數。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顒映晒εe辦后,風云氣象衛星服務成果融入全國衛星天氣服務平臺和“風云地球”系統,實現衛星云圖實況對數值預報模式的檢驗評估。其“分鐘級”快速掃描和“百米級”真彩色快速成像觀測應用于大城市對流特征統計,訂正云量、風向,第一時間捕捉對流初生“苗頭”,以應對強降水、高溫、春運期間道路積冰和團霧等挑戰。同時,利用多星組網、協同觀測的優勢,實現對全球和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狀況高時間分辨率和高空間分辨率的動態監測評估,其產品已覆蓋植被、高溫、城市熱島、干旱、水體、藍藻水華、沙塵、積雪、火情等領域,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星能量”。
放眼未來,氣象服務保障重大活動的機制與科技成果,將持續融入防災減災和趨利避害各項工作中,繼續與國家發展壯大、開放共享的步伐同頻共振。
(作者:吳彤?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