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p id="zcb9d"><object id="zcb9d"><input id="zcb9d"></input></object></rp>
    
    
    <tbody id="zcb9d"></tbody>
    1. <form id="zcb9d"><tr id="zcb9d"></tr></form>

      <small id="zcb9d"><strike id="zcb9d"><pre id="zcb9d"></pre></strike></small>
      <dd id="zcb9d"></dd>
      首頁>資訊>要聞
      氣象智慧添助力 美麗中國展新顏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日期:2022年09月26日08:09

      氣象成就

      天空愈藍,江河愈清,森林愈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

      與此同時,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安全、氣候安全的現代化氣象觀測預報預警服務綜合體系初步建成。

      助力釋放風光“無限”

      做綠色中國的“先行者”

      隨著我國“雙碳”目標的確立,明確的能源結構轉型戰略和舉措隨之提出。作為能源戰略轉型的重要支柱,風光資源正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其中如何為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科技支撐,成為氣象部門多年來的必答題、搶答題。

      新疆塔城地區裕民縣老風口風電場 楊化光 攝影

      為保障風光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中國氣象局加強氣候資源普查和規劃,建立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普查、區劃、監測和信息統一發布制度,優化完善風能太陽能監測站網布局,全面勘查評價風電和光伏發電資源。2011年,中國氣象局聯合國家能源局和財政部開展第四次全國風能資源詳查和評價,建成了由400座測風塔組成的風能資源詳查觀測網。

      十年間,全國各級氣象部門拓展了太陽輻射、日照時數等觀測業務。截至2021年底,全國2400多個國家級氣象站均實現日照時數的全天候連續自動觀測,其中180個氣象站可同時開展太陽輻射觀測。結合測風塔觀測資料,實現了對重點區域復雜地形下1公里分辨率的風能資源評估,以及風電場尺度下百米分辨率的精細化風能資源評估?;谛l星遙感資料,得到全國1公里分辨率太陽能光伏和光熱資源評估,得到全國精細化太陽能資源圖譜。

      精密的監測,只為更精準的風能太陽能預報。中國氣象局建立了自主可控的風能太陽能專業預報模式和區域氣候業務模式,建立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數值預報系統。每天兩次滾動預報全國未來5天、逐15分鐘風能太陽能資源變化情況,支撐國家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工作。推進短臨、短期至月尺度風能太陽能資源預報能力建設。

      自2014年起,中國氣象局連續8年發布《中國風能太陽能資源年景公報》;自2018年起,每年編制年度《光伏扶貧太陽能資源年景評估報告》,為國家、區域新能源開發利用規劃和宏觀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今年3月15日,中國氣象局正式面向全國氣象部門下發風能太陽能短期預報產品,各地氣象部門可結合實際需求,為能源、電力部門提供針對性預報服務。

      十年來,在氣象評估結果的加持下,清潔能源為脫貧攻堅、產業轉型升級、生態保護等提供了強勁動力。

      未來,氣象部門將持續推進風能太陽能監測評估、預報預測等核心能力建設,為國家能源電力行業重大戰略、重大規劃和重大工程提供高質量氣象服務,在生態文明建設和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中發揮更大作用。

      護好生態環境紅線

      做碧水藍天的“守護者”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來,藍天保衛戰、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水源地保護攻堅戰等取得重大進展。氣象部門緊跟重大國家戰略,高位謀篇布局,努力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走到哪,氣象保障服務就跟到哪”。

      幾年間,空氣質量發生歷史性變化。全國PM2.5平均濃度從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歷史性達到了世衛組織第一階段過渡值。

      這離不開氣象科技的支撐。氣象與生態環境部門聯合,強化污染天氣監測預報、污染氣象條件評估,為精準減排決策提供有效依據。如今,國、省、市、縣環境氣象綜合觀測和預報業務體系穩定運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相繼建成,大氣污染氣候監測預測業務系統也初步建成。

      不止于打贏藍天保衛戰。氣象部門綜合利用風云氣象衛星以及高分辨率光學與雷達衛星,形成覆蓋植被、高溫、城市熱島、干旱、水體、藍藻水華、沙塵、積雪等20余個領域的常態化生態監測評估產品,在生態氣象要素監測、生態環境災害監測、生態紅線保護、生態質量綜合評價、生態變化氣象貢獻率評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內蒙古氣象部門針對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需求,建立了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遙感應用體系,實現對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的特色應用;江蘇氣象部門在太湖流域水環境監測預警評估方面發展了五大類生態氣象服務產品,實現湖泊水體監測、預警、評估和應急人工增雨的全過程精細化服務;重慶氣象部門在三峽庫區水體監測、水源涵養功能評價、石漠化識別評估等方面持續開展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遙感監測……各地氣象部門為生態保護修復、環境污染防治、生態安全監管與綠色發展等提供科技支撐。

      2012—2021年植被生態質量指數較2000—2001年、2002—2011年兩個階段平均水平分別提高15.9%、7.8%,其中2021年全國植被生態質量指數更是創2000年以來新高。

      全國生態質量指數升高實現“三級跳”,有利的氣象條件疊加我國實施的諸多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共同促進了水源涵養和土壤保持等生態服務功能的提升。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也是我國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十年來,三江源區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超6%,青海湖水體面積比10年前增加約220平方公里。

      科學、合理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是改善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關鍵手段,這由“枯”至“茂”的轉變,有地面調水和自然降水增加的因素,更離不開從2006年起以生態修復為主要目標的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據統計,僅去年1月至10月就增加降水30.88億立方米,高覆蓋度植被面積較人工影響天氣工程實施前增加7.24%。

      不僅在三江源,十年來,氣象部門還在祁連山、丹江口、白洋淀等典型區域大力開展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試點,成效顯著。

      此外,氣象部門持續開展大范圍常態化人工增雨(雪)作業,為當地補充生態用水、擴大湖泊濕地面積、提升草地生物量和覆蓋度及增雪補冰,向天借水,為祖國大好河山添新綠。

      發現自然生態之美

      做氣候資源的“深掘者”

      優良的生態氣候環境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推進生態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氣象部門善于發現生態之美,還要發揮專業優勢“放大”生態之美。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印發,進一步推動旅游與氣象等行業融合發展。

      作為國家氣候標志首批品牌之一,“中國天然氧吧”創建活動是氣象服務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賦能地方經濟轉型發展的有益實踐。

      《2021年度氧吧綠皮書》顯示,“氧吧”地區平均植被覆蓋率超過全國均值20.9%,人均釋氧量為全國均值的7倍;2019年至2020年,“氧吧”地區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實現逆勢增長。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49個地區獲得“中國天然氧吧”稱號。

      依托“中國天然氧吧”,外延至旅游、農業、林業等領域,打造出多個個性化活動,延伸品牌服務鏈;以“氧吧”品牌賦能地方經濟社會綠色發展,推進氧吧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全面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不只是“中國天然氧吧”,氣候標志、國家氣象公園、避暑旅游地、氣候宜居城市等一批“叫得響”的國家生態氣象品牌創建,也是氣象部門捕捉自然美、放大自然美的重點舉措。

      十年來,浙江建德、內蒙古阿爾山、新疆阿勒泰分別獲評中國氣候宜居城市、中國氣候生態市、中國雪都;貴州省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和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被列為“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啟動國家氣象公園試點建設的黃山,在云海、冬雪、日出、霧凇等美景環繞中踏上新征程……優質的氣候生態正在成為當地重點經營的“品牌”。

      以氣候成就品質,用評價打造品牌。貼上氣候品質標簽后,“汾河牡丹”花蕊茶 價值提高20%以上;隆子黑青稞帶動相關產業集聚發展;“鴨泡子”大米有了氣候防偽標志……越來越多的“氣候好產品”為農業生產賦能,為農民致富出力。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新征程上,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氣象部門正以建成一體化、專業化、精細化的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保障體系為目標,努力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入氣象力量。

      (作者:羅瀾?責任編輯:張林)



      圖解 更多
      曰韩一级A片特黄无码

    2. <rp id="zcb9d"><object id="zcb9d"><input id="zcb9d"></input></object></rp>
      
      
      <tbody id="zcb9d"></tbody>
      1. <form id="zcb9d"><tr id="zcb9d"></tr></form>

        <small id="zcb9d"><strike id="zcb9d"><pre id="zcb9d"></pre></strike></small>
        <dd id="zcb9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