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見張小雯,是在中央氣象臺會商室里,剛結束手頭工作的她迎面走來,看上去十分清瘦干練。
強對流天氣發生突然、程度劇烈,往往破壞力大,對于預報員來講,預報工作壓力大且具有挑戰性。自2010年加入強天氣預報中心,作為共產黨員、副首席預報員,張小雯最開心、自豪的事,莫過于能及早捕捉極端天氣的身影。但與此同時,她還是一個永不“知足”的人:“要是能早一些、再早一些,范圍再精準一些就好了!”
她總想著在“趕早”中做到更好。
圖為中央氣象臺副首席預報員張小雯在分析強對流預報綜合圖 圖/劉丹
想辦法將“網”織得更密些
7月20日至22日,河南、江蘇等地先后出現大范圍強對流過程,部分地區出現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并出現多次龍卷風。
憑借多年預報經驗,張小雯在此次值班過程中提前3天發現了此次極端天氣的身影,并迅速整理好相關材料提供給隔日的全國早間會商,同時給出過程極端大風分級潛勢預報,提醒局地可能出現龍卷風。在接下來的幾天中,強天氣中心通過微信工作群、電話等方式進行國省互動,持續滾動發布預報預警信息,為相關省市快速發布靶向預警提供了有效指導。
其實,此次天氣過程的準確預報,離不開強對流短臨監測預報技術的有力支撐。作為氣象雷達探測工程短臨預報系統副主任設計師,張小雯是SWAN3.0系統算法的骨干研發人員。她一直積極參與雙偏振雷達、風云衛星、中尺度模式等高分辨率資料的新算法、新技術的業務研究和評估應用。
“災害性強對流天氣尺度小、發展迅速、生命史短。要捕獲到強天氣這條‘小魚’,必須加強多源資料的綜合應用,強化互聯互通的聯動機制,想辦法將‘網’織得更密些才行?!?/p>
多年來,張小雯潛心鉆研業務,她研發的基于小波變換的融合技術能夠更好結合深度學習和傳統外推產品的優勢,提升了中央氣象臺在融合臨近預報的技術先進性;研發的0—2小時分類強對流融合預報產品獲得了2021年度國家氣象中心氣象科技工作獎二等獎。
每個“白加黑”都是一次歷練
在強天氣預報中心,值一個又一個的“白加黑”已成為大家工作的日常。
“對流天氣瞬息萬變,沒有哪次天氣過程是一樣的。只有值班才能更直觀地感受到不同類型的天氣特點,更深入總結預報經驗?!?2年的預報工作中,張小雯成功預報過多次,也有很多“失敗”的經歷,而經驗就在這一次次“白加黑”中慢慢地積累起來。
張小雯說:“每次值班大腦都要高速運轉,稍不注意就可能會漏掉天氣過程中的某些細節?!?/p>
經驗同樣來源于一次次的重大活動服務保障。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張小雯作為強對流專家成員積極參與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憑借著嚴謹認真的態度和多年經驗,張小雯多次在重大強對流天氣過程服務中做到預報準確、預警及時,并在2021年中央氣象臺強對流崗預報員質量評定中獲得第一名?!案铱杏补穷^、熱心、積極,是她身上最突出的特點?!睆娞鞖忸A報中心技術研發科科長盛杰由衷夸贊。
做預報就像跑“馬拉松”
跑步健身,是張小雯每天下班后減壓放松的最好方式。她常會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后,在操場長跑放松。
對她而言,做強天氣預報也像是跑一場“馬拉松”,她需要用耐心、細心和責任心,不斷磨礪自己,讓自己跑得更快、更遠、更久。
提及對“預報員”這個職業的看法時,她認為,如今氣象科技技術日新月異,公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精細?!白鲞@一行,到六十歲也要學習?!背烈髌?,張小雯說。
作為技術骨干的她,最希望的是科研成果在業務中落地,并在值班過程中接受反復檢驗。
“做業務產品,不怕別人提意見,只怕產品推出去是‘一潭死水’?!痹谝淮未螒脤嵺`和結果反饋中,她及時與省、市氣象局聯絡,獲取預報產品應用的反饋信息,不斷優化技術,以提高準確率。
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冰雹、颮線……各種強對流天氣,在四季輪回中頻繁出現,就像在“馬拉松”的賽場上也不總是一帆風順。
但她相信,做一件事情,只要堅持就一定有結果。
(作者:劉丹?責任編輯:張林)